列印 | 關閉視窗
 
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署名文章:全面準確看待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發佈日期:08/08/2024
消息來源:《求是》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延續恢覆態勢,運行總體平穩,但也有部分指標出現短期波動,引發一些社會輿論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擔憂。觀察中國經濟,要結合發展階段變遷和內外環境變化,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方能撥雲見日辨明大勢。事實上,盡管國內外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但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在「穩」的基礎上繼續向著高質量發展「進」,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發展有基礎有支撐。

一、多重考驗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上半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緣政治沖突和國際貿易摩擦頻發、國內結構調整持續深化等帶來新挑戰,但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等因素形成新支撐,中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沉甸甸的成績單。這份成績單既是「上半場」宏觀政策合力促進經濟量增質升的集中體現,也是走好今年經濟發展「下半程」的底氣和根基。 

從宏觀指標看,經濟基本盤保持穩定。觀察經濟運行狀況,通常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和國際收支四大宏觀指標。從經濟增長看,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對於中們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能夠實現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從就業看,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8997萬人,同比增長1.6%。從物價看,隨著需求持續恢復,供需關系有所改善,物價水平低位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1%,其中二季度上漲0.3%;核心CPI上漲0.7%,保持穩定。從國際收支看,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外匯外儲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21.2萬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外匯儲備穩定在3.2萬億美元以上。 

從發展質量看,轉型升級穩中有進。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觀察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之「量」,更要看轉型之「效」、發展之「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是經濟發展速度高一點,形勢就好得很,也不是經濟發展速度下來一點,形勢就糟得很。」細看上半年成績單,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取得新進展,產業向「新」、向「綠」轉型呈現新氣象,多項經濟指標彰顯「進」的態勢。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比一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直播帶貨、即時配送等消費新模式不斷湧現,帶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8.8%,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重大科技成就熠熠生輝,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自主研製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台樣機完成總裝下線,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投入商業運營,一系列新發明、新技術、新裝備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新能源產業鏈增勢良好,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提升。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4.3%,配套產品充電樁、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產量分別增長25.4%16.5%;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夏收糧油再獲豐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2024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978萬噸(2,996億斤),比上年增加362.7萬噸(72.5億斤),增長2.5%,全國夏糧獲得豐收。圖為202464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胡佃村,農機手駕駛收割機開展小麥收割作業。 

從內外環境看,成績取得殊為不易。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同時還要克服國內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挑戰之巨、困難之大,可想而知。在這種覆雜局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各地區各部門鼓足幹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宏觀政策,全國人民頂住壓力、持續奮鬥,各方面都付出了艱辛努力,成績的取得很不容易、極不尋常。放在全球坐標中觀察,中國經濟表現仍保持領先,增速明顯快於美國、歐元區、日本等主要經濟體。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相繼上調對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二、當前就業壓力主要是結構性的,總體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就業穩定是經濟穩定的重要表現。二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0%,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均下降0.2個百分點。在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面臨挑戰、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中國就業形勢為什麽能夠保持穩定?回答這個問題,既要把就業放到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背景下觀察,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基礎效應、服務業恢復的帶動效應以及穩就業政策的對沖效應。具體來看: 

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帶動就業增加。經濟增長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基礎,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也是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經濟持續增長,意味著生產活動增多、企業用工需求增加,自然會吸納更多的就業。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接近62萬億元,不變價經濟增量約2.9萬億元,規模十分可觀。在勞動生產率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如果經濟體量擴大,帶動的就業會相應增多。二季度,非農就業人數、城鎮就業人數同比分別增長0.2%0.8%,環比一季度分別增長1.0%2.3%,這為城鎮調查失業率下降奠定了基礎。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擴充就業容量。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也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2023年,服務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8.1%,比第二產業高19個百分點。服務業具有勞動密集度高、就業容量大的特點,從中國近五年數據看,第三產業就業帶動效率比第二產業高出23%,與20%左右的國際經驗水平相當。服務業持續恢覆帶動相關行業就業增長,二季度服務業就業人員同比增長2.2%,其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就業增幅較大,有力支撐了就業增量擴容。此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不斷催生就業新崗位,民宿管家、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網絡主播等職業接連“上新”,進一步拓展了就業空間。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佔職工總數的21% 

穩就業政策紅利釋放助力就業穩定。黨中央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製,有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各地區各部門抓緊落實穩就業各項舉措,統籌推進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就業,多渠道拓展就業空間,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提高就業服務水平,為就業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上半年,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為企業減少成本859億元,向136萬人次發放技能提升補貼23億元,幫扶困難人員就業84萬人。

同時也要看到,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就業難、招工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不減,隨著高校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青年失業率或將季節性走高,穩就業依然面臨不少挑戰。 

三、製造業向好發展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對於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來,盡管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製約企業生產經營的問題客觀存在,但得益於外需回暖、新動能培育、政策支撐等因素,製造業規模壯大、結構升級、發展向好,既是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一個亮點,也是下半年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上半年,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快於經濟增速1.3個百分點,佔GDP比重達27%,保持穩定。製造業發展呈現幾個鮮明特點: 

外需回暖帶動工業品出口加快。今年以來,世界經濟溫和覆蘇,疊加部分經濟體補庫需求增加以及全球電子行業周期性上行等因素影響,外需總體上有所改善。中國外貿企業抓住全球貿易回暖機遇,積極搶訂單拓市場,重點產品出口優勢持續鞏固,工業品出口增長加快,對工業生產擴張帶動作用明顯。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3.3%,累計增速年內逐月加快;其中二季度增長5.2%,比一季度加快4.4個百分點,連續5個季度保持回升態勢。主要工業品出口行業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金屬製品業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22.2%19.6%17.3%,帶動相關行業生產較快增長。 

新質生產力驅動製造業提質發展。中國製造業正處在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的重要關口期,推動製造業加速向中高端邁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持續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加快,不斷釋放出增長新動能。從行業看,上半年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至33.3%,是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數字產品製造業蓬勃發展,通信終端設備製造、集成電路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0%16.5%。從產品看,集成電路、服務機器人、太陽能電池等智能綠色產品表現亮眼,產量分別增長28.9%22.8%17.8%,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以來,中國重大科技成就熠熠生輝,一系列新發明、新技術、新裝備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圖為2024228日,中國自主研製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台樣機在上海臨港總裝下線。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政策效應推動相關行業較快增長。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既能促進消費、拉動投資,也能增加先進產能、提高生產效率,可謂一舉多得。上半年,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效應顯現,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0.0%,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7.3%,相關設備行業生產提速,金屬冶煉設備、機床數控裝置、農產品加工專用設備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9.7%19.2%49.4%。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引導居民消費潛力逐步釋放,也為汽車等行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上半年,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汽車產量1396萬輛,增長5.7%。與此同時,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全面實施,創新發展主體不斷培育,製造業發展基礎得到夯實。截至6月末,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超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 

四、短期波動不改經濟長期向好大勢 

二季度以來,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較以往更為覆雜。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所回落,部分指標月度之間出現一定波動,這既有極端天氣特別是雨澇災害多發等短期因素影響,也反映出經濟運行面臨不少困難挑戰,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發展動能轉換,一些經濟指標在月度、季度間有所波動是難免的。對此,中們既要看到短期波動之「形」,更要把握長期發展之「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然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但總體上看,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高質量發展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經濟長期向好有基礎、有條件、有支撐。 

宏觀調控發力顯效,進一步夯實抵御短期波動的定力。有力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顯著優勢,也是長期以來中國防範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沖擊、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來,宏觀政策強化統籌、組合發力,一批聚焦擴內需、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措施陸續落地顯效,既促進了經濟持續恢覆,也為長遠發展積蓄了動能。從實施效果看,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帶動設備類投資和生產較快增長,對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增長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前期發放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正在轉化為實物工作量;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紮實推進保交房工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樓市活躍度有所提升。中國宏觀政策工具依然豐富,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加力實施宏觀政策有條件、有空間,將持續為經濟平穩運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進一步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錨定發展第一要務,加力破除重點領域體製機製障礙,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很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市場活力不斷激發,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既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又有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兩者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將持續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有力凝聚了社會各方共識,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活和增強社會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創新動能持續釋放,進一步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創新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積累了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隊伍,高新技術企業已超46萬家,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前沿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有力推動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強筋壯骨」。近年來,中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茁壯成長,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帶動新消費、新基建等領域發展潛力釋放。上半年,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7.4%,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製造、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0.9%57.0%。截至6月末,全國新建5G基站54萬個,智能算力佔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創新動能穩步增強,新經濟增長點逐步形成,有利於對沖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強上行動力。 

今年以來,中國積極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有效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需求,鞏固拓展經貿合作「朋友圈」,國際循環的質量進一步提升。圖為2024627日,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泰馬跨境鐵路班列在重慶江津小南埡站等待發車。 

高水平開放走深走實,進一步提升中國市場的磁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在為全球經濟注入強大動能的同時也促進了國內經濟長足發展。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在14%左右較高水平,已成為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今年以來,在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國積極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有效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需求,鞏固拓展經貿合作「朋友圈」,國際循環的質量進一步提升。上半年,集成電路、家用電器等傳統優勢產品和汽車、船舶等新興賽道產品出口額均實現較快增長;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14.2%,引資規模處於近十年來高位;免簽國家範圍不斷擴大,各口岸通過免簽入境的外國人次增長近2倍,助力中外人員溝通交流。隨著開放新機製加快建設,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穩步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開放紅利還將繼續釋放。 

綜上所述,盡管面臨來自國際國內新的困難挑戰,但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態勢沒有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繼續累積,可以說是短期「形」有波動,長期「勢」仍向好。對於經濟恢復中遇到的問題,對於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挑戰壓力,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只要中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就能夠推動發展潛能加快轉化為發展勢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向前、行穩致遠。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