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以色列瀾達數碼印刷或重蹈Indigo覆轍 市場揣測HP或再次出手拯救
發佈日期:07/07/2025
消息來源:全球印刷與包裝工業
瀾達數碼印刷公司(LDP)的債務危機,在其創辦人本尼·瀾達耀眼的光環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家累計融資超過10億美元的明星企業,如今卻深陷泥潭。然而,這並非一個全新的故事。撥開時間的迷霧,我們會發現,LDP今日的困境,與其前身——曾被譽為傳奇的Indigo公司,有著驚人相似的軌跡,彷彿一場宿命的輪迴。
 
 歷史重演:訂單泡沫與難以逾越的市場鴻溝
在去年的德國德魯巴印刷展上,當本尼·瀾達再次激情澎湃地宣告LDP取得技術突破,並收穫「鋪天蓋地的訂單」時,熟悉他的人或許都會心一笑。這場景與當年Indigo的輝煌時刻如出一轍。瀾達的革命性發明總是能吸引無數驚嘆,但狂熱的讚譽過後,真正願意為昂貴的機器支付巨款的客戶卻寥寥無幾。所謂的「訂單」,最終大多停留在銷售意向,難以轉化為實質的收入。

訂單落空、收入停滯、虧損累積——這套劇本在Indigo時代就已經上演。有趣的是,人們為失敗尋找的理由也驚人地相似:當年,Indigo將困境歸咎於「9·11」恐怖攻擊的衝擊;如今,LDP則將其歸因於以色列的戰爭影響。然而,表面的藉口無法掩蓋根本性的癥結: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市場都尚未準備好迎接這場「革命」。

瀾達的願景——無論是Indigo的個人化數碼印刷,還是LDP的「奈米」技術——都要求客戶進行顛覆性的變革。印刷廠老闆們必須放棄數十年來累積的傳統製程與設備,轉而投向一個全新的、未知的領域。這些敏感而昂貴的機器,不僅需要長達六週的安裝調試,還對基礎設施、通風、電力甚至氣壓系統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儘管其最終承諾(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完成小批量印刷)無比誘人,但通往這一目標的道路,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都漫長、艱難且充滿挑戰。

英雄遲暮:不再傾斜的幸運天平
在Indigo的時代,更年輕、更堅定的本尼·瀾達憑著一股執念,堅信自己能「教育」並引導市場。他最終也確實做到了——2002年,Indigo以8.5億美元的「輝煌」價格賣給了印刷巨頭惠普,這被視為完美的退出。然而,風景背後是另一番景象:被收購時,Indigo已是一家成立30年的公司,從未真正達到投資者的預期,經歷過數輪大裁員(一度裁員三分之一),且其最終估值與1994年IPO時相差無幾。只是當巨額現金入帳時,這些不愉快的細節便被人們選擇性地遺忘了。
 
如今,年近八旬的本尼·瀾達再次站在了相似的十字路口,但幸運的天平似乎不再向他傾斜。Indigo的成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遙遠迴響;將染髮公司以2億美元出售給歐萊雅的高光時刻也已成為過去。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他投資的Highcon公司倒閉,GenCell公司陷入困境,而LDP的投資者們,也終於耗盡了耐心,不願再等待市場擁抱他的「奈米」願景。
 
終局猜測:惠普會再度扮演「救世主」嗎?
儘管LDP陷入困境,但對惠普而言,當年收購Indigo無疑是極為成功的變革,為其奠定了在數碼印刷市場的霸主地位。本尼·瀾達作為業界公認的遠見卓識者,其對未來的洞察力毋庸置疑。
 
因此,一個大膽的猜測浮出水面:惠普會否再次成為瀾達的「生命線」?印刷業或許仍未準備好迎接「奈米」夢想,但如果這項技術能夠透過一家願意提供慷慨融資方案的全球巨頭來推廣,客戶們的態度或許會發生轉變。據報導,惠普已對收購LDP表現出濃厚興趣,並已聘請高級專家團隊進行深入的盡職調查,顯示其對LDP奈米技術的潛力充滿信心。
 
在惠普乃至整個產業眼中,本尼·瀾達的價值遠超過一張簡單的損益平衡表。他代表著一種老派的企業家精神:不追求風險投資驅動下的快速軟體迭代,而是深入鑽研複雜的「深度科技」,無論是印刷、人造鑽石還是綠色能源。更與眾不同的是,他敢於投入龐大的自有資金,與投資人共同承擔風險。

一位技術理想主義者的命運與啟示
本尼·瀾達的故事,是以色列創新精神的縮影,也是一個關於科技理想主義者在商業現實中掙扎的深刻案例。
 
首先,瀾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術「賭徒」和天才的故事講述者。他擁有將複雜技術轉化為引人入勝的革命性敘事的能力,能夠吸引頂尖人才和全球資本追隨他的夢想。然而,他的願景往往超越時代,導致科技與市場之間出現巨大的鴻溝。LDP的危機,本質上是其前身Indigo故事的重演:一項超前的技術,試圖強行拉動一個尚未準備好的市場,最終因商業化進程的緩慢而陷入資本困境。

其次,他的經驗凸顯了「深度科技」創業的獨特困境與價值。在當今大多數以色列企業家湧向軟體和網路安全領域時,瀾達堅守的是資本密集、研發週期長、風險極高的硬體和材料科學。這類企業無法像軟體公司一樣快速迭代和驗證市場,需要投資人和市場擁有超乎尋常的耐心。儘管屢遭挫折,但正是瀾達這樣的先驅,為以色列奠定了在全球數碼印刷、3D列印乃至食品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證明了「深度科技」才是構築國家核心技術壁壘的關鍵。

最後,瀾達的個人命運,折射出偉大創新者可能面臨的悲情色彩。他是一位胸懷大志的創辦人,但其宏大的願景有時會以員工的犧牲和投資者的失望為代價。他將以色列的創新能力推向了世界,但自己可能倒在夢想實現的黎明之前。

無論LDP最終的結局如何——是被惠普再次收購,還是走向破產清算——本尼·瀾達作為一位永不疲倦的創新者和行業顛覆者,其傳奇地位都難以動搖。他的故事警告後來的創業家:偉大的願景需要與市場節奏共舞,而再宏偉的夢想,終究需要找到堅實的商業落腳點。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